《馬丁法案》劍指幣圈?
上周(3月24日),為了終止被調查,GalaxyDigital同意向執法機構支付2億美元和解金。其實,2億美元就是罰金,是讓紐約州總檢察長不再調查的對價。
我本來想這一周好好來跟大家講一下,Galaxy是如何利用Luna拉高出貨欺詐他的粉絲的?因為我看了紐約總檢察長辦公室的文件,里面對Galaxy如何一邊拉高(Pump),一邊出貨(Dump)的調查那是相當的仔細。
先講一個細節,文件中詳細講述了MikeNovogratz,也就是Galaxy的CEO,如何用紋身來拉高Luna的。
2021年12月24日,Novogratz再發推特,說Luna已達到100美元,他將用一個炫酷的紋身來紀念這一時刻。至于怎么紋?正在尋找靈感(見下圖)。
但是,他的帖子里面對于賣出Luna的事情卻只字不提。
怎么樣?是不是很震撼?!
一個人可以如此言行不一,也真是少見,為了錢那真是不擇手段啊。還有比這個更惡劣的手法,我們以后慢慢講。
今天首先要解決的是一個大問題。
Galaxy到底冤不冤?Novogratz到底騙沒騙?
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,我也覺得很奇怪,但是有那么多KOL在為Novogratz喊冤,又是為什么呢?1.KOL為Galaxy喊冤
GalaxyDigital為終止調查支付2億美元,這在加密圈子里猶如一顆重磅炸彈,引來了眾多知名KOL的強烈不滿。很多人在推特和播客里情緒激昂地表達對Novogratz的同情與支持,甚至有人認為這起案件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“司法綁架”。
影響最大的喊冤,來自SkyBridgeCapital創始人安東尼·斯卡拉穆奇(AnthonyScaramucci)。
他說紐約州用一條過于寬泛的法律——馬丁法案(MartinAct),根本不需要證明被告的欺詐意圖,就能讓企業屈服付錢了事。言辭犀利,一針見血。這條推文一夜之間收獲了上千次轉發和點贊,迅速在加密社群發酵。
看來,所有質疑的焦點都在——馬丁法案——這條法律上,是因為這條法律給了總檢察長特權無需證明被告的欺詐意圖,是因為這條法律Galaxy才不得不支付2億美元“勒索款”。
那么,Scaramucci所說的《馬丁法案》到底是什么呢?2.馬丁法案(Martin Act)
要理解GalaxyDigital為什么甘愿支付2億美元“和解金”,我們必須先搞清楚Scaramucci口中這把“司法霸凌”利器——馬丁法案(MartinAct)的來龍去脈。
這是一部誕生于1921年、被譽為“華爾街最嚴厲武器”的法律。如今,它正在加密圈子里掀起軒然大波。2.1《馬丁法案》為什么是最嚴厲的?
3.《馬丁法案》發威
如果說法律也像人一樣有性格,《馬丁法案》無疑是個極具攻擊性和執行力的狠角色。雖然誕生于百年前,但直到本世紀初,它才真正大展身手,掀起華爾街的一次又一次風暴,其中以美林證券案、十大投行全球和解案和特朗普集團案最為矚目。3.1美林證券案:華爾街“大空頭”的倒下
2003年,斯皮策通過調查發現,這些大投行的分析部門普遍存在嚴重的利益沖突。他們的分析師為了爭取投行業務,普遍夸大推薦股票的前景,甚至明知股票質量低下,卻依舊慫恿散戶買入。
例如,當時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瑪麗·米克爾(MaryMeeker)曾高度推薦一家名為Drugstore.com的科技公司股票,導致大量投資者跟進。但在內部郵件中,她卻私下對同事表示,這家公司前景不佳,“根本不值得投資”。這一言論后來被斯皮策團隊披露,引發公眾極大憤怒。
憑借《馬丁法案》,斯皮策迅速對這些頂級投行展開了毫不留情的調查。最終,華爾街十大投行不得不集體認輸,2003年與監管機構達成“全球和解”,總額高達14億美元。
具體罰金中,高盛支付了1.1億美元,美林證券再罰2億美元,摩根士丹利也支付了1.25億美元。投行們不僅被迫支付巨額罰金,還同意嚴格改革其分析部門與投行業務之間的“防火墻”,以杜絕未來的利益沖突。
這一案件,被稱為“華爾街史上規模最大、影響最深遠的和解協議”,也是《馬丁法案》威力的巔峰之作。從此以后,投行分析師與投行業務之間的利益沖突,成為華爾街一道無法逾越的紅線,整個金融行業至今仍心有余悸。3.3特朗普集團案:即使是前總統,也難逃《馬丁法案》的制裁
第二種是操縱市場的“Pump&Dump”(拉高出貨)手法。
GalaxyDigital涉及的Luna就是一個典型例子,Novogratz一邊在推特等社交媒體瘋狂造勢,將Luna打造成“下一代穩定幣之王”,一邊卻悄悄出貨,最終讓散戶接盤慘烈下跌。這種手法已被業內廣泛使用,據CoinGecko2023年的數據,超過60%的新興Crypto在上線后90天內就出現暴跌,其中相當部分背后都有明顯的市場操縱痕跡。
第三種則是披著科技外衣的龐氏*騙*局。
最著名的莫過于崩塌的Terra/Luna和FTX案件。Terra創始人DoKwon通過Anchor協議承諾高達20%的年收益,短短一年內吸納了超過600億美元的資金。然而,這種收益本質上就是龐氏*騙*局,新投資者的錢被用來支付老投資者的收益,一旦資金鏈斷裂,整個生態立刻崩盤,導致數百萬投資者血本無歸。FTX更加荒誕,創始人SamBankman-Fried在媒體鏡頭前是慈善明星,背后卻用客戶的資金支持AlamedaResearch的投機活動,最終320億美元市值一夜之間灰飛煙滅。
除了這些重大案件,散戶投資者更時刻面臨釣魚攻擊、黑客入侵和內幕交易的威脅。PeckShield的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 Cryptohackstop$1.6BinQ12025—PeckShield 顯示,2025年第一季度加密平臺黑客攻擊損失達16.3億美元,較2024年第一季度的7.06億美元增長131%,涉及超過60次攻擊。
攻擊方式多樣,有的黑客盜取私鑰,有的偽造智能合約,甚至出現項目方自盜(exitscam)的情況,混亂程度令人瞠目結舌。
雖然,這些黑客攻擊事件是《馬丁法案》以及紐約總檢察長管不了的,但是,你我應該知道,也正是因為這些攻擊阻止了更多人去嘗試去中心化金融。黑客攻擊,毫無疑問是犯罪,而且是有組織的犯罪,有的甚至是國家犯罪,改天我們專門講。4.2加密市場為什么這么亂?
加密市場的亂象,并非憑空而生,而是根植于一系列深層次的制度性、技術性和文化性因素交織而成的土壤之中。
首先是監管真空。
過去十年,加密市場以超出監管機構想象的速度狂奔,而監管機構則反應遲緩,以至于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,騙子、投機者與冒險家們野蠻生長。比如,美國SEC和CFTC在如何界定Bitcoin、Ethereum乃至各類山寨幣的問題上長期爭執不下,導致市場始終處于法律邊緣地帶。2022年底,FTX崩盤時,美國國會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PatrickMcHenry感嘆:我們對監管加密市場行動遲緩,才讓FTX這樣的*騙*局得以成長壯大。
此外,還有去中心化意識形態的誤用。
加密市場天生具有強烈的反權威性,提倡去中心化本來是為了創造更公平的金融環境,卻被大量不法分子利用,故意規避監管、逃避法律責任。DeFi平臺經常以“去中心化”為名,不提供任何項目方信息,更不接受審計,以至于當用戶資產被黑客盜取時,項目方不僅不賠償,甚至還公開表示“去中心化就是用戶自負風險”。這種濫用去中心化的現象大大加劇了市場的混亂。
最后,缺乏行業自律與內部監管機制也加劇了亂象。
傳統金融行業經過數十年發展,已形成了嚴格的自律機制與合規文化,而加密市場則完全相反。甚至頭部交易所Binance和Coinbase也時常被曝出違規操作、內幕交易等問題。2023年11月,幣安及其CEO趙長鵬承認*洗*錢和制裁違規,支付超40億美元罰款(DOJ公告)。
正是在這種亂象頻生的背景下,美國各州陸續出臺了最早的證券監管法律,即所謂的“藍天法”(BlueSkyLaws),《馬丁法案》正是其中的代表性法案。它誕生于1921年紐約州金融市場最混亂、欺詐事件最多發的時期,其初衷就是保護普通投資者免受各種證券*騙*局的傷害。
《馬丁法案》的嚴厲性和震懾性,很快就在紐約州顯現出效果。它對證券發行人和經紀公司的行為進行嚴格規范,對虛假宣傳、誤導投資者的行為進行嚴厲懲罰。在20世紀20-30年代,《馬丁法案》幫助紐約州迅速遏制了猖獗的證券欺詐行為。通過對幾起典型案件(如虛假石油公司案、地產*騙*局案)的快速、嚴厲處理,市場的欺詐行為迅速減少,紐約證券市場逐漸恢復秩序。
1934年,美國聯邦政府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,并頒布了《證券交易法》(SecuritiesExchangeActof1934),吸取了包括《馬丁法案》在內的藍天法經驗,進一步在聯邦層面強化證券市場的監管。正是在這樣的強力監管下,美國證券市場才逐步成為全球最規范、最具流動性和公信力的金融市場。
如今,加密市場正處于與20世紀初證券市場類似的野蠻生長期,每天會有5.6萬個新的Crypto誕生,總數更是高達1324萬。它既充滿了創新活力,又遍布著無數隱患和*騙*局。今天的加密市場,如同當年的華爾街一樣,迫切需要一場“嚴厲的監管風暴”,才能結束野蠻生長,步入健康發展軌道。
的確,《馬丁法案》或許帶有一絲“殺錯勿縱”的嚴厲,它低舉證門檻、高懲罰力度的特征會讓很多人感到不適。但歷史也告訴我們,真正的公平市場,必須建立在強大法律震懾的基礎上。對那些肆意踐踏法律與規則的人,只有嚴厲的懲罰才足以讓市場恢復秩序,讓普通投資者的信心重建。
加密市場當前的混亂格局,與股票市場初期的野蠻生長如出一轍。以史為鑒,我們應當珍惜《馬丁法案》這把百年利劍,它對加密市場的規范作用,遠比暫時的“痛感”更加重要。結語
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,但總以驚人的方式押韻。一百年前,《馬丁法案》誕生于混亂的華爾街;一百年后,它正在被召喚,以拯救如今泥沙俱下的加密市場。
有人說:“監管是創新的敵人”,但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:“沒有監管的創新,終將淪為騙子的狂歡。”華爾街之所以能夠繁榮至今,不是因為缺少自由,而是因為它背后一直站著一把鋒利的法律之劍。
金融世界,沒有敬畏,就沒有安全;沒有監管,就沒有未來。《馬丁法案》之劍雖然鋒利,但它斬斷的不是創新之路,而是欺詐與貪婪。法律從不阻礙真正的創新,它只會掃清那些偽裝成創新的*騙*局。
真正有價值的自由市場,不會恐懼法律的利劍。
雖然,《馬丁法案》不是萬能的,但在失控的加密市場,它就是一把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劍——不完美,卻必須握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