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張圖帶你了解元宇宙
元宇宙,近年最為火爆的概念之一,以致于有種“萬物皆可元宇宙”的錯覺。關于元宇宙,網絡上其實已經有不少論述了,不過我們今天換個視角,用6張圖,在3分鐘內,給大家快速講清元宇宙。
一、元宇宙概念發展階段
元宇宙(metaverse)最早由尼爾•斯蒂芬森在科幻小說《Snow Crash》被創造(1992年),如果再往前追溯,在阿道司·赫胥黎創作的《美麗新世界》(1931年)也能看到一些雛形:“頭戴式設備可以為觀眾提供圖像、氣味、聲音等一些列的感官體驗。”
90年代還出現了眾多3D游戲,玩家的化身也越來越多開始具有像人一般的身體,感知也越來越沉浸在實時的3D環境中。赫胥黎想象中的設備(商業VR)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。此時元宇宙的概念雖未被提出,但什么是元宇宙似乎已逐漸明了,就是讓人們能夠在虛擬世界中享受沉浸式體驗。而后《黑客帝國》和《頭號玩家》,則把這種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交互通過大熒屏演示了出來,后者構建出的“綠洲”,其實非常接近當下提出的元宇宙概念了。而真正將元宇宙概念推向高潮,是2021年。有兩件標志性事件,Roblox上市,成為“元宇宙第一股”,以及NFT(Non Fungible Token,即非同質化Tokens)出圈。
二、真實世界 VS 元宇宙世界
通過第一張圖,大家可以看到當下元宇宙的形態更多是游戲。那怎么判斷哪些游戲只是普通游戲,而不是元宇宙呢?來看第二張圖。一個元宇宙(包括游戲形態),應該要滿足以下八個要素:身份、朋友(社交)、沉浸感、低延遲、多元化、隨地、經濟系統、文明。
雖然也有元宇宙六大要素(可交互、共識規則、價值生成、體驗、經濟系統)的說法,但不管哪種說法,我們在元宇宙感受到的,理論上應該跟真實世界感覺一樣,并且我們可以在元宇宙世界和真實世界來回穿梭。
三、元宇宙六大支撐技術
要實現元宇宙和真實世界感覺一樣可不容易,至少需要六大技術支撐,除了前面提到的區塊鏈技術(包含NFT,支撐元宇宙經濟系統),還需要:
·物聯網技術(包含各類傳感器,用于感知物理世界,實現虛擬共生)
·交互技術(包含AR、VR、MR、全息影像等,支撐沉浸式體驗)
·電子游戲技術(包含游戲引擎,3D建模,事實渲染等,提供數字內容和場景)
·人工智能技術(包含自然語言處理、機器學習、計算機視覺等,支撐元宇宙主客體間的交流)
·網絡及運算技術(包含5G/6G網絡、云計算、邊緣計算等,支撐元宇宙低延時體驗)
四、元宇宙產業鏈六大層級
元宇宙概念的爆火,將帶動整條產業鏈的發展。下面這張圖展示的就是元宇宙產業鏈的六大層級,從上至下依次是經濟系統、應用層、內容層、軟件層、硬件層、基礎層。每一層都有對應的支撐技術。
五、國內元宇宙布局歷程
正因為元宇宙是塊大蛋糕,所以國內外企業蜂擁而至。國外企業,有前面提到的Roblox,以及Facebook(現在直接更名為Meta)等;
國內企業,主要是互聯網大廠,2020年就開始爭相布局,比如:騰訊參投Roblox,網易投資Imvu,字節跳動買下Pico,阿里達摩院增設操作系統實驗室和XR實驗室,百度甚至直接把Create大會開在了希壤虛擬空間......
六、元宇宙生態圖譜
前面提到的企業更多是主動布局元宇宙,但還有更多企業,早在元宇宙概念出現前就已經在做基礎建設了,比如云儲存、人工智能、操作系統、支付系統、Decentralization交易所、5G網絡等等。
下面這張元宇宙生態圖譜,就是根據幾大版塊,將以上兩類主要企業都整理其中:
看完上面六張圖示和相應介紹,是不是對元宇宙更了解了圖片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