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tcoin新高下的估值博弈:MSTR 為何難追加密王者
BitKoala9月16日消息,當Bitcoin在2025年突破12.4萬美元創歷史新高時,曾被視為“Bitcoin影子股”的MicroStrategy(MSTR)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:其股價在觸及543美元峰值后持續回落,當前徘徊在325美元附近,較Bitcoin新高時的股價跌幅超40%。這種“王者漲、跟班跌”的背離態勢,折射出加密市場中策略股與原生資產的估值邏輯分化,也引發了華爾街關于“折讓機會”與“風險陷阱”的激烈爭論。
當前市場對MSTR的估值認知呈現鮮明對立,形成兩大陣營的激烈博弈。看多派以“資產重估”為核心邏輯,認為該股存在顯著價值洼地。按MSTR最新披露的18.5萬枚Bitcoin持倉計算,以12.4萬美元的現價換算,其持有的加密資產總值約2294億美元,對應總股本3.5億股,每股對應Bitcoin價值約655美元。而當前325美元的股價較這一“清算價值”折讓約50%,這成為看多派的核心論據——他們認為市場過度低估了MSTR的Bitcoin持倉價值,隨著投資者對加密資產配置需求的提升,該股估值終將向其Bitcoin資產價值靠攏。
看空派則聚焦于MSTR的“杠桿風險”與“競爭分流”兩大隱患。財務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二季度,MSTR通過發行可轉債、質押融資等方式累計負債超38億美元,用于增持Bitcoin。其債務結構中,約60%為浮動利率融資,若美聯儲維持高利率環境,每年利息支出將超2億美元,相當于其2024年營收的15%。更關鍵的是,MSTR的Bitcoin持倉中有40%已質押給金融機構,若Bitcoin價格單日跌幅超15%,可能觸發質押平倉風險,導致“被動拋售Bitcoin-股價暴跌”的惡性循環。
Bitcoin現貨ETF的普及則進一步削弱了MSTR的投資吸引力。自2024年美國批準首批Bitcoin現貨ETF以來,截至2025年8月,全球BitcoinETF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800億美元,其中貝萊德IBIT、先鋒BTCO等產品日均成交額超50億美元。這些ETF允許投資者直接追蹤Bitcoin價格,無需承擔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、杠桿風險和稅務復雜性,形成對MSTR的“替代效應”。數據顯示,2025年二季度,MSTR的機構持股比例下降3.2個百分點,而同期BitcoinETF的資金凈流入達120億美元,資金“用腳投票”凸顯策略股的競爭劣勢。策略股滯后的三重邏輯:從資產屬性到市場傳導
MSTR股價難以追趕Bitcoin漲幅,本質是“掛勾資產”與“原生資產”在屬性、傳導機制上的先天差異,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:
價值傳導的“稀釋效應” 是核心原因。Bitcoin作為去中心化的原生加密資產,其價格直接反映全球市場的供需關系、宏觀流動性和共識強度,不存在中間環節的價值損耗。而MSTR是“Bitcoin+上市公司”的復合載體,其股價不僅取決于Bitcoin價格,還受公司杠桿率、運營成本、管理層決策等變量影響。例如,2025年6月Bitcoin上漲12%時,MSTR因披露新增2億美元高息貸款,股價僅上漲3%,杠桿操作直接稀釋了Bitcoin漲幅的傳導效率。
風險敞口的“不對稱性” 進一步拉大差距。Bitcoin的風險主要來自市場波動,而MSTR疊加了“雙重風險”:一方面承擔Bitcoin價格波動的基礎風險,另一方面面臨公司層面的信用風險、流動性風險。歷史數據顯示,當Bitcoin上漲時,MSTR股價漲幅通常僅為Bitcoin的60%-70%(因杠桿放大效應有限且需扣除財務成本);而當Bitcoin下跌時,MSTR股價跌幅往往是Bitcoin的1.5-2倍(杠桿加速虧損)。這種“漲得少、跌得多”的不對稱性,導致其長期難以跟上Bitcoin的上漲節奏。
市場定位的“邊緣化” 加劇流動性分化。隨著BitcoinETF、期貨、期權等衍生品市場成熟,專業投資者更傾向于通過標準化工具配置Bitcoin,MSTR的“過渡性工具”角色逐漸弱化。2025年二季度,MSTR日均成交額從2024年的15億美元降至8億美元,而IBITETF日均成交額達62億美元。流動性的下降導致MSTR股價對Bitcoin漲幅的反應更遲鈍,形成“Bitcoin創新高—MSTR交投冷清”的背離格局。期權對沖:高波動環境下的“安全墊”策略
面對Bitcoin與MSTR的高波動性,期權工具成為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核心選擇,當前市場涌現出三類主流對沖策略:
保護性看跌期權 是持倉者的“防御首選”。以當前325美元股價為例,投資者可買入執行價300美元、到期日1個月的看跌期權,權利金約12美元。若MSTR股價跌破300美元,看跌期權的收益可彌補股票下跌損失;若股價上漲,僅損失12美元權利金,保留上行收益。數據顯示,2025年8月,MSTR看跌期權成交量較7月增長45%,反映市場對下行風險的擔憂加劇。
備兌認購期權 適合長期持倉者降低成本。投資者在持有MSTR股票的同時,賣出執行價350美元、到期日1個月的看漲期權,收取約8美元權利金。若股價在到期日低于350美元,可獲得8美元權利金,降低持倉成本;若股價突破350美元,股票將以350美元被行權,雖錯過部分漲幅,但提前鎖定收益。這種策略在MSTR股價橫盤震蕩時尤為有效,當前約20%的機構持倉者采用該策略。
價差期權組合 滿足高風險偏好者的博弈需求。激進投資者可構建“牛市價差”策略:買入執行價320美元的看漲期權(權利金15美元),同時賣出執行價360美元的看漲期權(收取權利金8美元),凈成本7美元。若股價到期日漲至360美元,該組合收益為33美元(360-320-7),回報率達371%;若股價低于320美元,僅損失7美元。這種策略在預期Bitcoin將帶動MSTR短期反彈時應用廣泛,2025年8月該策略成交量環比增長60%。資產中介化的共性啟示:從MSTR到寶可夢卡的邏輯共振
MSTR與Bitcoin的關系,恰似實體寶可夢卡與RWA化NFT的關系——二者均體現“中介化資產”與“原生資產”的定價差異。此前分析的CollectorCrypt平臺將寶可夢卡NFT化,雖解決了傳統收藏的流通痛點,但NFT價格仍受平臺運營、鑒定成本、Tokens經濟等中介變量影響,難以完全等同于實體卡牌的價值;同理,MSTR作為Bitcoin的“股票中介”,其價格也受公司運營、杠桿、市場情緒等額外因素擾動,無法完全復制Bitcoin的漲幅。
這一現象揭示出另類資產金融化的核心規律:中介化程度越高,資產價格與原生價值的偏離可能越大。無論是寶可夢卡的RWA化,還是Bitcoin的股票化,中介環節(平臺、上市公司)的風險與成本,都會成為價值傳導的“阻力”。對投資者而言,需清醒認識中介化資產的“折讓”本質——折讓可能是機會,也可能是風險的“折價”,需結合中介機構的資質、市場流動性、替代工具成熟度綜合判斷。
隨著Bitcoin生態持續完善,MSTR的估值爭論仍將持續,但可以確定的是:策略股難以替代Bitcoin成為加密市場的“漲勢引領者”,其未來更多是作為風險偏好較低、需通過股票賬戶配置Bitcoin的投資者的“補充選項”。而這場估值博弈的背后,實則是加密資產標準化與中介化工具的長期角力,其結果將深刻影響另類資產的配置邏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