穩定幣鏈上支付——清算 Web2 思維
人類不需要銀行,支付不需要人類
TL;DR
收益不是增值手段,而是核心部分【現在的收益是補貼手段】
穩定幣的最后一公里不是法幣出入金,而是成為無許可法幣,當你無法摧毀USDT之時,推出替代或許可幣種沒有意義
銀行業篩選客戶,散戶挑選DeFi產品
風控、監管需要“可編程化”,插入現有業務流
地域已經被USDT占領,只剩下場景,流支付比跨境支付更有想象力,這是全新分發渠道,而不是現有巨頭生態的機械的 “+穩定幣” 嘗試Tip
歡迎關注@YBSBarker,Web3原生支付收益PLUS。
2008年,金融危機的陰影下,Bitcoin收獲第一批對法幣系統失望的普通用戶,走出加密朋克的小眾社群。
與之同時,FinTech(金融科技)一詞也從08年漸變流行,幾乎和Bitcoin同期,這可能是湊巧。
還可以更巧,2013年,Bitcoin第一個牛市來臨,價格突破1000美元,FinTech也開始主流化,當時風光的Wirecard和P2P日后隕落,余額寶定義互聯網時代的收益系統,推特創始人Jack新支付方案Square估值突破60億美元。
這并不是人為制造,從1971年以來,黃金價格和美債規模增長率幾乎同步8.8%v.s8.7%,黃金美元之后是石油美元,新能源美元會是穩定幣嗎?
在監管看來,Fintech是銀行業的救贖,用互聯網的思維重做或者補充金融體系,希望在盤根錯節的政商關系中再造一個互聯網化的金融體系。
從支付領域入手,成為全世界的共識,收單、聚合、P2P、跨境結算,以及小貸業務,跨越邊界和混業經營,造就了無盡的繁榮或危機。
可惜,無心插柳柳成蔭,真正在改變銀行和背后的傳統金融體系的是Blockchain實踐,從邊緣到主流化,一切發生在監管之外。
一言以蔽之,收益型穩定幣(YBS)并非是獲客途徑,而是重塑銀行業的先聲,信用創造的鏈上遷移是比穩定幣支付更深刻的改造。
Fintech并未取代銀行的角色,而是在銀行不愿或不能涉及的環節進行改進,但是Blockchain和穩定幣會取代銀行和貨幣的定義。
我們假設YBS會成為新的美元流通體系,支付本身就是鏈上支付的同義詞,再次注意,這不是簡單的美元鏈上化,不同于美元互聯網化,鏈上美元就是法幣體系。
現階段,傳統支付體系對穩定幣的看法停留在清結算和跨境兩個領域,這是完全錯誤的既定思維,請給穩定幣以自由,不要把穩定幣嵌入過時的落伍的支付系統了。
Blockchain天然沒有境內外、卡/賬、個人/企業、收/付之分,一切都只是交易的自然延伸和變體,至于穩定幣L1的企業賬戶或隱私轉賬,無非是編程細節的適配,依然遵循Blockchain交易的原子性、不可逆、不可篡改等基本原則。
現有的支付系統仍然是封閉、半封閉的,比如SWIFT排斥特定地域客戶,Visa/萬事達需要特定軟硬件資質,可以做個類比:銀行業拒絕沒有高額利潤的人unbanked、SquarePaypal會拒絕特定客戶群體、Blockchain來者不拒。
封閉系統和半開放系統,最終都會讓位于開放系統,要么Ethereum成為穩定幣L1,要么穩定幣L1成為新的Ethereum。
這不是Blockchain在監管套利,而是效率升級帶來的降維打擊,任意封閉系統都無法形成閉環,手續費會在各個環節進行衰減以爭搶用戶,要么利用壟斷優勢提高利潤,要么利用監管合規排斥競爭。
而在開放系統之下,用戶擁有絕對的自主支配權,Aave并不是因為壟斷成為行業標準,而是Fluid、Euler的DEX和借貸模式還未徹底迸發。
但無論如何,鏈上銀行不會是銀行業Tokens化存款,而是Tokens化協議改寫銀行定義。
取代銀行和支付系統不會一蹴而就,Paypal、Stripe、USDT分別是20年、15年、10年前的產物。
目前的穩定幣發行量在2600億美元左右,我們將在接下來5年內看到1萬億美元的發行量。Web2支付是不可再生資源
信用卡盜刷處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驗總結和手工操作。
Web2支付將成為Web3支付的燃料,最終完全替代而非補充或共存。
Stripe基于Tempo去參與未來是唯一正確選擇,任何把穩定幣技術納入現有支付堆棧都會被飛輪卷死——還是效率問題,鏈上YBS收益權和使用權二分,鏈下穩定幣只有使用權,資本天生會流向增值軌道。
穩定幣在剝奪銀行業社會身份的同時,也在清算Web2支付既定思維。
前文提到,穩定幣的發行逐漸擺脫對USDT的單純模仿,雖然完全擺脫美元和銀行體系遙不可及,但不再是完全的幻想,從SVB到LeadBank,總會找到愿意做幣圈業務的銀行,久久為功的征途。
2025年,不止是銀行業在接納穩定幣,之前困擾Blockchain支付業務的幾大障礙逐漸解凍,Bitcoin的流響已成穩定幣的洪洪之音。
出入金:不再追求法幣最終性,人們愿意或傾向于拿著USDC/USDT賺收益、直接用或者保值抗通脹。比如MoneyGram和Crossmint合作處理USDC匯款。
清結算:Visa完成10億美元的穩定幣清算量,Rain是其試點單位,而三星是Rain的參投方,舊有巨頭的焦慮將成為穩定幣支付的資金源。
大銀行:RWA或者Tokens化存款只是開胃菜,考慮和DeFi競爭并不遙遠,演化是傳統金融的被動適應,谷歌AP2、GCUL等互聯網聯盟是舊時代霸主的不甘和掙扎。
發行:從Paxos到M0,傳統合規模式和鏈上包裹模式齊頭并進,但是收益系統都會被考慮進去,Paxos的USDH方案雖然落敗,但是賦能用戶和Tokens是共同選擇。
可以總結下,穩定幣鏈上支付的卡位賽已經結束,組合賽開始,即如何把穩定幣的網絡規模效應推向全球。
某種意義上,USDT已經完成把穩定幣推向亞非拉,地域不再有新的增長空間,只能是“場景”,如果現有場景會被支付玩家“+Blockchain”。
那么只能是尋求新的“Blockchain+”/“穩定幣+”的場景,這是互聯網打法的Web3妙用,買量換增長,培育新行為,未來會定義今天的歷史,AgenticPayment一定會實現。
在改變銀行業和支付系統之后,我們來深入談談Agent導向下支付系統的未來,請注意,下文完全不考慮“+Blockchain”或者“+穩定幣”的情況,完全是在浪費筆墨,未來沒有現有支付巨頭的任何市場空間。
收益系統可以激勵終端用戶的使用,但是新支付行為需要配套的消費場景,比如,在幣安內置小程序使用Crypto消費合情合理,但是在微信小程序內使用銀行卡都十分奇怪。
全新的場景,在谷歌、Coinbase甚至Ethereum看來只能是A2A(Agent2Agent),完全無需人的深度參與,Web2支付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,因為未來無處不支付。
簡單而言,未來人會有多個Agent處理不同任務,而MCP(模型上下文協議)會在Agent內配置資源或調用API,最終給我們呈現的是Agent相互匹配和創造經濟價值。
人的行為將更多表現在授意而非授權,必須讓渡人的多維度數據,才能讓AIAgent滿足你的內在需求。
人的價值在于授權
機器操作不知疲倦
現有的預授權和預付款、先買后付、收單/發卡、清算/結算會發生在鏈上,但是操作者是Agent,比如傳統的信用卡盜刷需要人工處理,但是Agent會聰明到識別惡意行為。
站在現有支付堆棧,以及“央行—銀行”的體系下,確實會認為以上所想是不自量力,但是別忘記,數字人民幣的“即付即轉”也是從收益角度出發,最終向銀行體系做出的妥協。
非不為也,實不能也。
谷歌拉取Coinbase、EigenCloud和Sui等搭建的AP2協議,已經和Coinbase的x402網關協議高度融合,Blockchain+穩定幣+互聯網是目前的最優解,目標瞄準小額流支付(Microtransactions),在其設想中,實時云使用、文章付費墻等都是真實場景。
怎么說呢,我們可以確信未來屬于AIAgent,超越清結算渠道,但是其改變人類的具體路徑,尚未可知。
DeFi領域至今缺乏信貸市場,天然適合企業發展,但長期是散戶或者個人市場依靠超額抵押機制成為主力軍,這本身就是反,F象。
技術發展從來沒有辦法想象實現路徑,只能勾勒其基本定義,Fintech如是,DeFi如是,AgenticPayment也是。Ca
穩定幣支付不可逆特性也會催生出新的套利模式,但我們無力想象其危害性。
另外,現有分發渠道不會是穩定幣大規模使用的核心戰場,空有使用量,但是會損害其和鏈上DeFi堆棧交互的收益潛力,這依然是幻想皇帝會用金鋤頭挖菜。
穩定幣支付取代銀行和現有分發渠道后,才能稱得上是Web3支付體系。結語
我想象的未來非銀行支付系統的實現路徑:收益+清結算+散戶(網絡效應)+Agent流支付(擺脫舊巨頭的自我拯救后)。
目前的沖擊,仍然集中在對Fintech和銀行業,較少能替代央行系統,這不是因為技術上不可行,而是美聯儲仍然充當最終貸款人(背鍋俠)的重任。
從長遠看,分發渠道是中間過程,如果穩定幣能替代銀行存款,沒有渠道能鎖住流動性,但是鏈上DeFi無準入和用戶無限制,是否會引爆更狂暴的金融危機呢?
蘇聯無法消滅黑市,美國不能禁止Bitcoin,無論是滔天洪水還是幸福彼岸,人類沒有回頭路。